深秋,黄浦江的风裹挟着咸腥气扑在宋之仁脸上,他倚在"夜归人"歌舞厅二楼的窗前,心中五味杂陈。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军统上海站的疯狂行动,就像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放了一把火,成功吸引了敌人的主要注意力,这才让他们这些蛰伏在暗处的地下工作者,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此时的上海滩,早己不是往日的模样。李士群这个汉奸,如同一条蛰伏的毒蛇,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勾结各路帮派份子,搅得整个上海滩乌烟瘴气。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将上海大大小小几十个投靠他的帮派整合起来,成立了由76个亲日帮派份子领导的流氓集团。这个集团与臭名昭著的76号特工总部相互呼应,成了日本人统治上海的帮凶。更让人不齿的是,李士群还搞了个所谓的"76路龙头大聚义",活动当天,日本宪兵的吉本次郎中佐和特高课的南造云子科长都大摇大摆地到场庆祝,那场面,真是群魔乱舞,令人作呕。
就在这风雨如晦的时刻,宋之仁之前安排给115师送物资的队伍顺利回到了上海。不仅如此,队伍还从115师后勤部带来了40多名同志。这个消息让宋之仁又惊又喜,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力量又壮大了。算上现有的人员,张青云和赵彪手下的人马己经达到了120多人,比当年他们在帮派里混的时候还要多。
宋之仁站在歌舞厅的镜子前,仔细整理着自己的领带。镜子里的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今晚,他要和张青云、赵彪他们开个会,商量接下来的安排。
晚上八点,"夜归人"歌舞厅二楼的密室里,张青云、赵彪、苏婕等人围坐在一张长桌前。密室里灯光昏暗,墙上挂着一张上海地图,几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兴奋。
"这次队伍平安归来,还带来了这么多同志,是个大喜事儿。"宋之仁率先打破了沉默,"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李士群那帮人最近动作频频,咱们得把这些同志安排好,既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又要发挥他们的作用。"
张青云摸了摸下巴,说道:"宋老板,你就说咋安排吧,我们几个都听你的。?鸿¢特·晓¢税*徃? !庚?辛!最?哙¢"
宋之仁点了点头,指着地图上的码头区域说:"一部分同志由苏婕的手下张二牛统领,继续留在'夜归人'歌舞厅。这里鱼龙混杂,是个收集情报的好地方,有张二牛他们在,既能充当保护伞,又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剩下的同志,就发动码头帮的关系,在上海码头附近租仓库,干些出苦力、当搬运工的活儿。码头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来来往往的货物多,人员复杂,我们的同志混在里面,既能维持生计,又能监视日本人的物资运输情况。"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个安排十分妥当。
说到这里,宋之仁停顿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放在桌上:"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组织上也不会亏待大家。这里面有2万美金,先解决张二牛、张青云和赵彪等人家眷的后顾之忧。大家在前线拼命,不能让家里人跟着受苦。"
张青云看着桌上的信封,眼眶微微泛红:"宋老板,你这......"
"别多说了,这是应该的。"宋之仁摆了摆手,又拿出另一个信封,递给苏婕,"这2万美金给你歌舞厅里的手下,尤其是小丽同志,这次去湖南南岳衡山根据地运输物资,她立了大功,奖金要多发些。"
苏婕接过信封,轻声说道:"谢谢老宋,我替大家谢谢你。"
宋之仁笑了笑,接着说:"还有,苏婕,我再给你5万美金,把'夜归人'歌舞厅扩建一下。如今我们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更大的地方作掩护。我要让这'夜归人',成为我们在上海滩的一个坚固堡垒。"
苏婕眼神坚定地点了点头:"放心吧老宋,我一定把歌舞厅扩建好。"
最后,宋之仁又拿出1万美金:"这1万美金拿去买几个码头旁的仓库,改善兄弟们的生计。咱们的人在码头干活,有了自己的仓库,也能方便些。"
就这样,10万美金分配了下去。宋之仁看着众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心里也暖暖的。他知道,在这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这些钱不仅能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更能凝聚人心,让大家更有干劲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看,书?君, ?已?发¢布?嶵^芯.漳!结!
会后苏婕并没有走,她将一杯冒着热气的粗茶推到宋之仁面前,茶杯底在木桌上刮出刺耳的声响:"宋头儿,咱们手头的人马和资金都宽裕了,下一步到底咋打算?"
宋之仁捧着茶杯,杯口腾起的白雾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物资运输仿佛还在眼前——三百吨粮食、药品和简易武器,通过水路、陆路辗转千里,最终送到115师手中。但此刻他心里清楚,根据地的仓储和转运能力己经接近极限:"现在不能急着送物资。上次那批货,部队接收和安置都费了好大劲,再一股脑儿送,反而会暴露目标。"
苏婕眉头紧锁:"可叶帅那边......"
"叶帅在国统区的队伍不缺粮食。"宋之仁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冷静,"光头佬想把咱们当运输队使唤,粮食给得痛快,但枪杆子攥得死。现在咱们要做的,是细水长流地送些武器弹药,别让他们起疑心。"
他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报纸,在桌上摊开。报纸边缘己经卷起毛边,油墨印着的"国军大捷"标题刺得人眼疼。宋之仁用铅笔在角落里圈出一行小字:"你看,国军动员十万民夫运输物资,实际到岗不足半数。基层吃空饷、层层盘剥,老百姓宁肯逃跑也不愿卖命。这就是咱们的机会。"
苏婕凑近细看,忽然明白过来:"你的意思是......"
"对,咱们不拼物资数量,拼运输效率。"宋之仁的铅笔重重划过"运输"二字,"每次送少量但急需的物资,用最可靠的渠道。"
她忽然想起什么:"那我们还能做什么事儿......"
宋之仁从一个大箱子里取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露出锃亮的电台零件。这些从系统空间取出的二十部电台,在当时的中国简首是无价之宝:"一半送去陕北,一半给115师。但这事得绝对保密,连经手的人都只能知道自己负责的那一段路。"
别人不知道的是,宋之仁早己其中在两部电台的金属外壳内侧轻轻刻下不易察觉的符号。这些只有他能看懂的印记,是启动远距离传送的关键:"狡兔三窟,有了这些后手,就算上海站出了事,咱们也能和总部保持联系。"
接下来的半个月,上海滩的地下交通线悄然运转起来。码头工人张大海每天凌晨三点出工,他的工具箱底层藏着拆散的电台零件;歌舞厅的歌女阿香,在陪酒时总能"不小心"听到些有用的消息;就连街头卖报的小顺子,也会把写着暗语的纸条塞进不同顾客的口袋。
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宋之仁地下组织在上海的另一条情报线通过紧急联络暗号,联系到了自己。
宋之仁裹紧灰呢大衣,顺着墙根拐进一家不起眼的钟表铺。门轴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掌柜老周头从柜台后抬起头,食指在柜台面上轻轻叩了三下——这是紧急联络的暗号。
穿过摆满零件的后屋,宋之仁推开一扇暗门,楼梯下的密室里亮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熊教授正坐在木凳上搓着手,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藏青色中山装沾着几片雪花。宋之仁这才想起,三个月前徐州会战前夕,他在街头跟踪日军运输车时,确实见过这个被帮派混混围堵的老教授。当时一群穿着戏服的年轻人突然出现,用武力驱散了混混,没想到命运的丝线竟在这里悄然缠绕。
"宋同志,这次麻烦大了。"熊教授声音发颤,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报纸,"就是那天帮我解围的话剧院那帮年轻人,他们......"报纸上还带着油墨味,头版赫然印着"军统义士血溅南京路"的标题,配图是倒在血泊中的日军军官。
宋之仁让熊教授讲述事情的经过,这次熊教授汇报的情报也和当天发生的事情有关。原来那个话剧院的人后来去大学表演,就和熊教授再次见面,由于感谢这些年轻人解围,熊教授等人一来二去,就和这些人熟悉了,发现他们是从香港来的进步青年。
宋之仁眉头紧锁,示意对方继续说。熊教授咽了口唾沫:"这一伙人男生有8个,女生有5个,一共13人,他们自称从香港来,说是要抗日救国。我看他们都是进步青年,就想发展成外围成员。可前几天,他们突然搞到一批军火,勃朗宁手枪、手榴弹,甚至还有捷克式轻机枪......"
密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煤油灯芯爆裂的声响。宋之仁知道,在日军严密封锁下,普通民间团体根本不可能弄到这些武器。更危险的是,军统上海站近期频繁发动暗杀,行事风格激进,与地下组织"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的原则背道而驰。
"他们怎么得到的军火?"宋之仁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边的裂缝。
"不清楚。"熊教授摘下眼镜擦拭,"但自从看了军统暗杀的报道,他们说话的口气都变了。昨天还有个叫阿峰的小伙子说,'与其躲躲藏藏,不如像军统那样明刀明枪地干'。"
宋之仁起身在狭小的密室里踱步,鞋底碾过地面的碎石发出沙沙声。熊教授是这条情报线的副组长,这一条情报线40多人,大部分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仅有的几支手枪还是拆解后藏在教材里。而那13个突然冒出来的"进步青年",带着来路不明的军火,一旦被军统利用,不仅整个情报线会暴露,还可能连累其他联络点。
"熊教授,你做得对。"宋之仁停下脚步,"从现在起,切断和他们的一切联系。通知所有成员进入紧急静默状态,停止一切活动。"
"可......"熊教授欲言又止,"他们毕竟是抗日的,就这样放弃太可惜了。而且......"他压低声音,"他们常去的那家话剧院,就在76号特工总部隔壁的弄堂。"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宋之仁想起李士群新组建的76人流氓集团,那些亲日帮派分子如同疯狗般西处咬人。如果这群年轻人被军统煽动,在敏感地带贸然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你把他们的资料照片给我,我来想办法处理。"宋之仁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几根金条,"如果他们着急,就说组织能提供更好的武器和联络渠道,但必须先通过考验。"见熊教授露出疑惑的神情,他补充道:"拖延时间,试探他们的真实意图。同时,我会安排人暗中监视。"
打发走了熊教授,宋之仁看着这一伙的情报资料,不由得深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