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99TXT > 其他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第295章完

“我们一定要做好,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沈三通调门极高。¢x¢n*s-p¢7^4¢8,.~c¢o·m/

这就是动员大会,他不用过于夸大的语言,实绩就是最好的背书。

半月前下画,豪取四亿两千万的《石头》,就是最好证明。

利益只是底线,理想的号召才能让人为之全身心投入。

哪怕是立场混沌的演艺圈,也很少人能拒绝留名影史的机会。

何况沈三通已经多次证明自己,他可以做到。

开完总体动员大会,再开幕后主创会。

然后沈三通才和演员主创开会。

陈道明、冯远征、周杰、陆毅、黄晓明、吴京等人列席。

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孙权、赵云皆是赤壁之战的主角。

沈三通先开了个玩笑:“没有重要戏份的女主,不怪我,历史上就没有。”

“按照历史来的,美女可以有,但不能影响主线。要是弄个剧情为了女人要死要活,肯定不是三国。”

闻言,大家不由发笑。

在座的人圈内或多或少有咖位,人脉众多,消息灵通,知道沈三通在点谁。

隔壁吴宇森的《赤壁》,先把有着“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邹静之弄跑路。

又把业内著名编辑芦苇逼走,芦苇代表作是凯子哥导演的《霸王别姬》。

听说吴宇森导演老婆自己来编写,用湾岛那边的新人做女主。

在座都是大陆演员,只能说这个操作很港台导演。¨齐_盛~小?说?网- \免/费?阅`读?

沈三通道:“《赤壁》总的来说,是一个讲神机妙算,雄心壮志的故事,这就是一个描述史诗战争的故事。”

“三国就是英雄史观,或者说古代历史记述方式就是按照英雄史观来写,普通人很难进入历史。”

“所以诸位主演的任务就很重,要演出戏来,演出英雄气来。”

沈三通的《赤壁》,在故事上有三重层次。

第10章 三重层次,演义取舍

第一层是英雄人物。

第二层则是门阀与机构。

第三层则是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挥斥方遒,是历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不那么无道,不搞屠杀。

他早就统一,魏朝也不会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谨慎一点,拿下荆州之后稳稳发育。

不是下战书,而是采取怀柔策略,瓦解孙吴的门阀势力。

对于门阀来说,比孙家有选择的多,稳一稳,情况就有不同。

如果孙权下不了决心,没有一战的勇气,结果也有不同。

如果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四十多岁依然初心不变,可能又是另一个局面。

英雄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时的,门阀与机构才是百年。

在生产力发展,造纸成本大幅度降低,科举制兴起,黄巢大杀一番之前。

门阀是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存在。?y¢a¨n~h.u,a¨l^u?o..`c\o-m+

荆州投降,有当地豪族门阀利益驱使。

孙权接过大位一直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充满不安全感。

迎降之议,孙策留给他的班底张昭,主张投降。

而因孙策死后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收获了远超于孙权的威望。

曹刘也一样,充斥对世家的依赖和防范。

活着还能压住,死后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马懿鸠占鹊巢,连根拔起。

机构则是制度,也能决定很长时间。

像世家问题,一直绵延到隋唐科举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时候,权力人物之间的争斗,战争时比粮食、土地和人口。

内部治理时更多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斗争。

个人喜好、心理活动之类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历史,研究权力人物的斗争,只从个人喜好和心理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机构、制度角度思考。

那么,这个人哪怕名头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谱。

是情绪输出,是创作,唯独不是历史研究。

高华就是一个代表。

第三层,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个体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语。

会使用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无上伟业。

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支持,决定更长久的历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点民心,不是那么过于拟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会一听他的大名,立刻举家逃跑,平白给自己上难度。

经济水平。

是后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战强弱的另一种视角。

赤壁之战孙吴可以胜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农业中心南移。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南方的开发,南方逐渐成为古代经济、军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点放在英雄层面。

门阀、机构,普通人和经济水平刻画上不会花太多力气,但会有。

只刻画英雄,电视剧还可以,电影的话,就会显得飘在空中。

只有脚踏实地,人物才有立足点,才有质感,才有力量。

当然,这些是整体,是他作为导演考虑的事情。

演员的话,做好英雄就可以了。

沈三通接着说道:“《三国演义》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写了赤壁之战部分。”

“从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非常精彩。”

“有周瑜与黄盖策划的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有庞统的连环计。”

“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

“还有曹操中计斩蔡瑁和张允,败走华容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只看三国演义,感觉曹操一个人对抗孙刘联军的所有谋士。”

“不过,在正史上,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举一个例子道:“《三国演义》里,发生在大战前夕的蒋干盗书。”

“演义中写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从小和周瑜的关系非常好。”

“大战前夕曹操对周瑜有所忌惮,蒋干想要建功,于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做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来意,设下计谋,让他给曹操带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大将。”

“这就是反间计,蒋干最终也被曹操杀死。”

“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当时的蒋干是曹操的幕宾,因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劝降周瑜,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仅此而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盗书之事,根本就是莫须有。”

“而且据《江表传》记载,蒋干素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

“这样一个正人君子是绝对不会干出盗书这样阴私龌龊的事情的,更不会中计而不自知。”

“盗书的虚构对蒋干是莫大的丑化,蒋干在这个情节中是丑角,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不可及,使他成为了千古笑柄。”

“曹操也是反面角色,刚愎自用,冲动易怒。”

“这个情节我们是不采用的。”

陈道明若有所思,这可以化作他的知识点。

其他演员恍然大悟,没想到蒋干盗书是假的。

涨知识了。

因为是历史大片,沈三通梳理剧本之前,把演义和历史讲清楚。

沈三通先给主演讲课,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