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何太后大封何进派系官员,权势一时无两。
董太守秘密招来张让等人商议道:“如今,何后之子刘辩继位,内外大臣,尽都是她的心腹,权势太重,我将如何应对?”
张让道:“娘娘可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加封国舅董重为大官,掌握军权,重用我等,方可制衡何后和大将军等。”
董太后闻言大喜,依计而行。
何太后见董太后专权,连夜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
次日早朝,有大臣上奏,言董太后原是藩妃,不宜久居宫中,需迁于河间安置。
何进一边谴人送走董太后,一面派进军围住董重府邸,收回骠骑将军印绶。
董重自刎于后堂,而后何进又安排人暗中毒杀董太后于河间驿站,带着她的灵柩返回洛阳,葬于文陵。
数日后,司隶校尉袁绍来见何进,道:“张让等人散播流言,说大将军毒杀了董太后,恐要对大将军不利。
若再不出去张让等宦官,必将后患无穷。”
何进依旧有些犹豫不决,董太后一脉虽然被废,但张让等人巴结何太后,此时与何太后关系比较亲密。
然而,他却不知自己身边藏有张让奸细,将此事秘密报给了张让。
张让贿赂何进之弟,何苗,通过何苗来引导何太后。
何太后宣进呵斥,何进不敢反驳,返回大将军府。
袁绍问道:“大事如何?”
何进叹道:“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绍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后道:“大将军,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带兵入京,诛杀宦官,事成之后,太后又岂会加罪于大将军?”
“此计甚妙。”
何进大喜,连忙召诸大臣商议,道:“今宦官专政,迷惑太后,本将军欲召河东太守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诸大臣尽皆愕然。
即便是袁绍,也很诧异,他给的建议是向天下发布邀文,可没说直接就召董卓入京。
却不知,这段时间董卓一直派人贿赂何进,并表示永远站在何进一方。
只是之前何进一直没有想到这件事,如今经袁绍提醒,自然就想到了董卓。
曹操立即反对道:“宦官之祸,古今皆有;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
即便要斩尽杀绝,以大将军的兵力,绰绰有余,何必召外兵入京?
那董卓,吾见过,实乃豺狼也。
若引狼入室,他日之祸患,远胜当今。
请,大将军三思。”
何进大怒,指着曹操喝道:“曹孟德亦有私心也?”
又有人起身道:“大将军,若要引外兵入京,可召冠军侯陈子麟。
其实力强盛,可灭宦官。
况其为大汉守护者,必不会祸乱朝野。”
何进道:“冠军侯离洛阳太远,况且,陈子麟比董卓更加难以掌控。”
驳斥众人建议,独召董卓入京。
曹操退出大将军府,叹道:“乱天下者,必进也。”
与此同时,有张让尖细将何进密谋召外兵入京之事禀报给张让。
由于何进与众大臣商讨之时,封锁了打听,那尖细只知何进要招兵入京,并不知道他要召谁。
得知此消息,张让道:“立刻给董卓传令,便说大将军意图谋反,让他带兵入京勤王。”
待心腹离去,郭胜又道:“在此之前,不若我等先下手围墙,灭掉何进。”
张让同意,便埋伏刀斧手近百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
而后张让前去何太后处哭诉:“大将军召外并入京,欲灭臣等,请娘娘垂怜,救我等一命。”
何太后于是下召,宣何进入宫。
主簿陈琳劝道:“太后此时下召宣将军入宫,必定跟十常侍有关,万不可前去,否则必有大祸。”
何进道:“太后召我入宫,何来祸事?”
袁绍也劝说,只是何进并不听劝,无奈之下只好道:“若将军真要去,我等带兵护卫左右,以防不测。”
何进点头同意,便让袁绍,曹操等各选精兵五千,命袁绍之弟袁术统领。
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青琐门外。
袁绍和曹操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
有小黄门传何太后懿旨道:“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在此等候。”
袁绍和曹操等人无法进入,俱都面露担忧,只有何进昂然直入,丝毫没有担忧之色。
行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刀斧手将何进围住。
张让指着何进,厉声喝道:“董后何罪,妄以鸩死?今日我等便为董后报仇。”
话音一落,刀斧手齐齐涌出,将何进砍为两段。
门外等候的袁绍久久不见何进出来,察觉不妙,便在宫门外大叫道:“请将军上车!”
张让命人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大声道:“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免,速速离去。”
袁绍厉声大叫:“阉官谋杀大臣!诸将随我冲进去,为大将军报仇!”
何进部将吴匡,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
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
袁绍、曹操斩关入内,将赵忠、程旷、夏恽、郭胜于翠花楼前,剁为肉泥。
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
并陈留王劫走,逃离皇宫。
此时卢植见宫中事变,穿上盔甲,手持兵器,立于宫门外。
不久,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卢植大喝道:“段珪逆贼,安敢劫持太后!”
段硅大惊,弃马车而逃。
太后从窗中跳出,卢植连忙上前护驾。
却说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大声喝道:“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
何苗无处可逃,被砍为齑粉。
袁绍令军士分兵,将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被误杀者不计其数。
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一面派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和皇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