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99TXT > 其他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第848章完

日本《产经新闻》发出抗议,《1937》煽动反日情绪。.g¨u`g_e?b.o?o·k?.,c_o?m.

路透社头版报道,《中国电影界清算历史修正主义》,引述柏林大学教授评语,《1937》反应了中国文化界巨大变革。

随着电影全面上映,引发热议。

看完电影的观众互相给朋友推荐,观众开始觉醒。

真正的觉醒。

《1937》这部作品不是让人害怕的电影,看完之后能让人所有成长。

联想到沈三通曾经干预《南京!南京!》的传闻,以及和双张因为《金陵十三钗》起的矛盾。

再结合“倒沈”事件后,沈三通关于莫言获奖上,一反常态的发声。

看完《1937》首映场的观众,基本能够理解沈三通在做什么。

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一种创作手法,只是一种工具。

可以用来解构,也可以用来建构。

电影也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解构,也可以用来建构。

几年前,沈三通便表达过这方面的看法,应该多做建构而不是解构,要创造,而不是摧毁。

《1937》是沈三通刺出的一剑,也是他的文化表达。

正如他第一次遭遇网络风暴之中甩出的《直到完全胜利》,电影是他的表达方式,确实如此。

相比于票房,《1937》影响最大的还是从业者。

没用任何水军,电影完成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狙杀。

在这个自媒体逐渐发达的年代,观众用自己的话语权,开始了拷打。

第28章 来收你们了!

《1937》次周实现逆跌,票房有很大可能破十亿。-r`u`w_e¨n^x~s!.`c_o,m·

这个票房相比三通娱乐的爆款来说,不算现象级,但对于这个类型来说,绝对是现象级。

震惊了许多人,包括沈三通。

三通大厦。

窗外雾霾笼罩,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电影海报、唱片,以及有意思的道具纪念品,不同于老派的沉稳,沈三通的办公室充满运动和活力元素。

“算法倾斜,大V带节奏,推流方式要聪明,不能太粗暴,一点点来,直到掀起一场基于电影的大讨论!”

沈三通敏锐捕捉到了舆论节点的到来,下令吩咐微博和洞天等平台高管,将这波情绪引导起来。

形势和人心出现了问题!

多年斗争,终于迎来了一个阶段的胜利。

《1937》票房的成功,最为震惊的是观众。

原来不炒作激情戏也有票房,原来苦难可以化为力量,原来不只是自己,还有很多人支持这样的电影……

当思考到这个层次的时候,思潮进一步变化。

一直以来都是观众反思、背锅。

这一次,观众开始对号入座。

先是《1942》,遭到了观众审视。

这部电影被誉为冯小刚艺术生涯中,最有良心的一部影片。

2012年11月29日,比《1937》早两周全国公映。

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河南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300万人遭受饥饿,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倾注了冯小刚无数心血,且投资额巨大,云集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几十位明星加盟。/x·1·9?9-t^x′t+.+c,o_m¨

结果票房表现并不理想。

首日票房约3600万元人民币,首周票房约1.6亿元人民币。

按照两周票房表现,《1942》的票房预测,总票房最终大概约3.9亿元人民币。

影片制作成本超过2.3亿元人民币,加上宣发费用,总成本超3亿。

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盈利,按分账比例计算,片方实际收入约1亿多,明显亏损,算上宣发,亏损上亿。

去掉水分,也有大几千万的亏损。

失败了,自然要分析,是谁的锅?

《1937》上映之前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题材的锅。

沉重。

聚焦1942年河南饥荒的惨烈历史,主题压抑且缺乏商业娱乐元素,与同期贺岁档观众的“轻松观影”需求形成反差。

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认可其历史厚重感与艺术价值,但批评节奏缓慢、情感冲击过于残酷。

再加同期竞争激烈,光棍节档期,11月9日有王冉执导的《失恋33天3》。

贺岁档前站,11月22日,有李安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

同期还有陆川的《王的盛宴》,两部历史题材影片形成内耗,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观众对“苦难叙事”的接受度有限,尤其贺岁档期间更倾向于喜剧或商业大片,如冯小刚此前的《非诚勿扰》系列。

影片宣发也出了问题,强调“民族苦难”,观众不爱看。

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吸引力,反而加剧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负担。

涉及国民党政权腐败与历史敏感议题,部分观众对其历史解读存在争议,间接影响传播效果。

以上种种,导致《1942》成为了冯小刚导演生涯的滑铁卢。

相较于其此前作品,《唐山大地震》的高票房,《1942》成为冯小刚职业生涯中少见商业失利案例。

得出结论。

中国观众不吃严肃历史题材这一套,没有审美能力。

观影主力从80后变成90后,这群小孩、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的伤痛,只懂得娱乐至死。

观众不行!

品不出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中国电影市场不行!

对严肃历史题材看法具有局限性。

不过小钢炮勇气可嘉,敢于尝试,实现了个人创作从商业喜剧向历史正剧的转型尝试。

尽管市场遇冷,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以后大家不要吃力不讨好了,不要再拍这类的电影了,民族苦难还是留在纪念馆吧,不要传播了。

然后。

《1937》来了!

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比河南饥荒轻松,但是首周票房超过《1942》全周期票房。

似乎,也许,大概率……

不是观众没有审美能力?

也不是电影市场不吃这一套?

有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是电影不行啊,或者从业者有点问题?

也不是质疑谁。

同样的题材,观众自然会对比。

《1937》与《1942》显然在历史观和叙事角度上存在极大差异。

《1942》死气沉沉,带着历史循环论与宿命论的基调。

展现了饥荒、腐败、民众苦难等灾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暗示社会问题根植于结构性痼疾,难以通过个体或单一事件改变。

国民政府救灾迟缓,官员贪污腐败,导致饥荒蔓延。

灾民在逃亡中逐渐丧失希望,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极端现象。

结尾字幕提到“1943年河南又丰收”,暗示苦难被遗忘,问题未被解决。

全片充斥压抑与无力感,最终未给出明确出路。

传递的只有“历史是死板的动态循环”的悲观论调。

自上而下的俯瞰视角,通过灾民、政府、记者、外国传教士等多重视角,展现灾难的全貌,但个体命运被宏大叙事稀释。

角色多为被动承受者,如老东家范殿元最终失去一切,充满无力感,丝毫不见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主动影响。

白修德拍照揭露真相,与国民政府无动于衷形成明显,进一步暗示个体努力在体制性腐败前的徒劳。

很明显,《1942》的历史观是封闭的,历史变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结尾的丰收与遗忘,暗示苦难的重复到来,未来缺乏变革的可能。

电影揭露了历史伤疤,批判权力腐败与人性异化,但未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原著作者刘震云,他们的历史观点,历史只是镜子。

摆在那里了,也就结束了。

而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1937》则彰显了历史能动性。

通过普通人的求生与觉醒,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苦难中孕育着希望。

陆大川兄弟通过伪装、贿赂、组织自救等方式在绝境中求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