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99TXT > 其他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第849章完

南京城内,集体力量在觉醒,盐帮、棺材铺等民间组织形成互助网络。?y\o,u¨p/i^n,x,s~w..,c*o?m*

电影的片尾彩蛋,新四军兵工厂的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支援抗战。

展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通过工业崛起、民族觉醒等画面,暗示组织起来的人民能改写命运。

电影虽直面血腥与绝望,但始终穿插希望线索。

不是解构,而是建构。

最终落脚于民族精神重构的积极主题。

视角自下而上,聚焦普通人,以印刷工兄弟为核心,通过其微观生存细节反映大历史。

逐步从个体升华到集体,陆水生从逃亡者成长为兵工厂技术骨干,个人的觉醒,也象征着底层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

《1937》不仅是“以史为鉴”,不只是“照镜子”,还要“正衣冠”“面向未来”。

历史观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

从始至终强调苦难是重构民族精神的基石,历史伤痛最终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和行动力。

经过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将历史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而且观众的共鸣,是在观影节奏,以及故事呈现,对观众友好的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也显露出来了。

但这些并未在《1942》上有所呈现,影片弥漫着无力和沉寂,和《1937》截然相反。

说的再直白一点,《1937》是“我的困难”,通过人民史观与艺术升华,完成了从控诉苦难到重构精神的跨越。_l!o*v!e*y!u?e¨d?u.._n!e.t¨

而《1942》是“他的苦难”,止步于对历史循环的冷峻凝视,站在岸边。

叙事的分野,自然带来了票房的分野。

《1937》获得了观众的支持,首周四天票房比《1942》上映半个多月还要高。

如果没有《1937》,“没有审美能力”这口锅观众要一直背下去,这个题材也会冷下去。

然而,当戳破电影圈以及媒体圈自说自话之后,会发现中国观众是友善的,有审美能力的。

《1942》题材绝望,叙事也绝望,节奏感差劲,但依然有很多观众捧场,票房也不低,只是相对于冯小刚的小品喜剧,以及成本来说低了。

说明只要电影有优点,观众就会支持。全世界找不到这样好的观众。而有些导演有些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

不仅辜负,脏水还要泼到观众身上。

花钱找罪受!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观众不知道被PUA了多少次,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观众是真的生气了!

“不能让陆川跑了,一点点把节奏提升上去。”沈三通目光落到了还在上映的《王的盛宴》,主要是陆川大佐有一部同题材同类型的电影。

已经有观众进行了对比,但缺乏有序的引导,打击感不强。

沈三通要给陆川大佐上上强度。

第29章 崩溃的陆川

拉上的窗帘,让宽大的客厅显得昏暗。

“吆,不知道还以为晚上了呢。”

徐帆走进客厅,看了一眼蜷在真皮躺椅里数烟头的冯小刚,把窗帘拉开,调侃道:“我说老冯,你至于吗,小王打你不接,大王给你打了好几个电话了,不回电话就算了,身体也不要了?”

阳光照进来,冯小刚揉了揉眼睛,心情好了不少,但还是郁闷道:“他们找我干什么,我一点不想拍戏了。_x¢i\a·o_s/h_u/o?g*u.a′i`.!n~e`t\”

冯小刚身心俱疲,《1942》没有宣传说的那样,是筹备近20年的野心之作,但也绝对比之前的喜剧电影,用了几倍甚至十倍的心血。

可惜在市场上碰的头破血流。

这电影市场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沈三通随便一部戏二三十亿,光沈三通也就罢了,三通娱乐的新锐导演,大几亿票房,破十亿的也有好几个。

票房失败,好口碑勉强可以告慰他的心血,可《1937》上映后,口碑出现了波动,观众评分有所下降。

冯小刚自己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现在这个题材,直接被杀穿了,再加上军事动作、喜剧、奇幻等类型片崛起,冯小刚忽然有一种被淘汰的沮丧感。

徐凡见他这样,劝道:“要不咱歇歇,反正也不差钱了。”

冯小刚也有这个打算:“我要好好想想,试试其他领域,真有点力不从心,也有点迷茫,没有年轻时候那个劲了,几个月弄出一部戏,现在不行了。”

徐凡说:“你看开了就好,好好养身体,别让病犯了,什么都比不上健康重要。”

冯小刚叹了口气:“华谊那边我也要参与几个项目策划,也算给个交代。不过这两年我不想动了。”

徐凡问:“沈三通那边呢,这舆论恐怕有三通娱乐操作吧?”

“纠结这个没用,华谊也没少在背后使劲黑他,都是摆不上台面的小动作。”冯小刚看的很开:“沈三通得罪的人多了,但谁能发话让他不拍电影?只要他能拍电影,电影受欢迎,能卖钱,院线给他当孙子,所有困难都不是困难。”

冯小刚苦闷就是电影不卖座了,他心里很明白,大小王心里看不上他,王朔、姜文也看不起他,但是他电影能卖座,这些人都要客客气气。

他不像沈三通,就算不拍电影了,手里还有三通集团。

华谊要是培养出个年轻导演,他地位恐怕难保。

“王中军也是糊涂了,拿着《西游降魔篇》去撞《大圣归来》,同类型的片子,肯定没有好结果。”

冯小刚一路走来,最强的是察言观色的能力。

老话说得好,不打蠢不打坏,专打不长眼。

华谊在他看来,现在多少有点不长眼。

徐凡有不同观点:“那是周星驰。”

冯小刚不屑,他可没忘记周星驰放他鸽子,幸灾乐祸道:“你看现在陆川的狼狈样子,周星驰处理不好,不死也要脱层皮。”

“当然了,他也许不在意,这家伙是真的只看钱。”

另一边。

有人超级破大防。

陆川担任编剧并执导,刘烨、张震、吴彦祖、秦岚、沙溢等主演的《王的盛宴》,票房惨败。

而且遭到了观众以正常视角的审视。

《王的盛宴》与冯小刚的《1942》同期竞争,本来就干不过。

首日票房一千万,首周票房三千万元,勉强和前世相比,能有这个票房已经是市场扩大后的结果。

次周暴跌。

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提高了观众的审美能力,《王的盛宴》纯粹就是瞎鸡儿乱编。

和李仁港的《鸿门宴传奇》可谓是难分上下,甚至更下一筹。

《王的盛宴》通过解构,整个历史虚无了,给刘邦不存在的恐惧,设计了不存在的对旧敌与功臣的猜忌,因为忌惮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

刘邦,一个四十多岁开始砍,有说五十多,七年统一天下,到了晚年,还是能砍瓜切菜般平定异姓王的君主,千古一帝,解构成了神经病。

通过碎片化叙事,给刘邦的加上了“成王”的道德代价。

楚汉相争,不再是项羽优柔,他善,放走刘邦,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王的盛宴》里刘邦匍匐哀求,以共分天下谎言骗取生机。

项羽还成了刘邦的阴影,将项羽骨灰掺入泥浆筑墙。

幸亏中国有史书,传承也未断绝,否则未必不能成为“真敢拍”。

《王的盛宴》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叙事上的混乱,没有轻易怪观众。

不是片方心善,是这一世有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做比较。

要是没有三通娱乐做成的历史系列,这锅肯定还是观众的。

又要怪题材。

理由多了,历史题材存在商业化困境。

严肃历史题材在中国市场的风险,高成本、低回报、观众接受度有限。

非娱乐化历史叙事,观众欣赏不了。

观众还是要背锅。

然后导演假装反思一下,开始创作转型,转向更商业化的项目。

再然后,行业分析,《王的盛宴》的票房溃败,既是历史题材与商业市场错位的结果,也折射出导演在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间的失衡。

再加上《1942》,共同成为2012年贺岁档的双输案例,为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历史叙事需兼顾艺术性、可看性与市场规律的警钟。

以后古装大片逐渐凋零,严肃历史也随之埋葬。

这一世,有关方面提前遭遇了舆论冲击。

《王的盛宴》因为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卖找不到借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导致《南京!南京!》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